学校要闻
{栏目别名}

  • 2021-11-12
    为落实全国及天津市校园安全专项整顿会等相关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各单位安全管理责任意识,11月9日-10日,全体校领导分别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 检查组围绕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用电安全、消防安全、校舍安全、物品储存等重点问题,先后在两校区办公区、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校内商铺、快递点等点位进行检查。 检查组在实地检查和指导中明确要求:各单位要增强管理责任、切实排查安全隐患,严守安全底线,确保“横到边、纵到底”的安全监管网络;要经常性的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要以此次检查为契机,全面梳理校园安全隐患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工作台账,对隐患整改进行跟踪督导落实,形成闭环管理,确保隐患整改落实到位,坚决维护校园平安和谐稳定。 (文/通讯员 崔伟杰 摄影/记者 窦文彤 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田洪武)
  • 2021-11-12
    近日,光明网刊发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张博颖研究员撰写的文章《讲好“非遗”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评<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版)》,对我校副校长余江教授主编的《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版)给予高度评价。文章指出,此书是首部以多语种形式向国内外友人生动介绍40项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已出版汉语、英语、日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6个语种版本,生动鲜活地向读者展现中国的传统节日、民间戏曲、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等方面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服务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成果。原文刊载如下:讲好“非遗”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评《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版)作者:张博颖(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研究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
  • 2021-11-12
    【获奖者科研概况】 蒋芳婧,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日本经济。 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9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 【获奖成果简介】 译著名称《多元的都市化と中国の発展》(ISBN: 978-4-8188-2510-9),原著名称:《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原著作者:李强;译著字数50万字,日本经济评论社2018年10月出版。 【成果内容提要】 本书主旨是探讨中国的城镇化模式和面对的主要问题。本书认为,中国城镇化的第一目标或核心任务是如何实现农民、农民工的城镇化。围绕着这一根本问题,本书首先研究中外城镇化模式,比较研究后发现,我国城镇化模式的特点和难题都在于如何解决人的城镇化方面,核心是怎样突破户籍制度的束缚,最终完成城乡一体化任务;其次研究城镇化的推进模式,将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区分为七种;论证了自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城镇化的“推进”特征------政府主导、大范围规划、整体推动以及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跳跃性等。 (通讯员/李薇 王
  • 2021-11-12
    校党委副书记胡志刚讲话 天津市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学生集体、创新创业奖学金获奖学生现场述职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传递榜样正能量,营造崇德向善、乐学尚能的良好校风学风,根据市教育两委相关部署和学校整体安排,11月10日,我校2020-2021学年市级各类奖学金、荣誉评审会在马场道校区大江厅召开。校党委副书记胡志刚,校关工委、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 会前,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将天津市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天津市先进学生集体、天津市创新创业奖学金、天津市贫困大学生助学金等4项奖助学金学院的评选、审核、公示等整体工作情况和等额推荐名额的学生情况报送了文字版汇报材料。 评审会上,参评个人、集体通过PPT展示和事迹演讲,从思想引领、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角度分享了自己一年来取得的优异成绩,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笃行致远、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貌。整场评审会气氛热烈,掌声不断,高潮迭起。经过校评审领导小组评议,拟推荐求索荣誉学院彭丽等12名同学为天津市优秀学生,拟推荐国际商学院刘鸿飞等5名同学为天津市优秀学生干部,拟推荐高级翻译学院
  • 2021-11-12
    校党委副书记胡志刚为一等奖选手颁奖党委宣传部部长郭太为二等奖选手颁奖党委组织部部长暴奉睿为三等奖选手颁奖合影留念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推进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决策部署,11月9日,我校举办第十六届青年教职工基本功竞赛管理干部组决赛。校党委副书记胡志刚出席并讲话,组织部、宣传部、校办公室、教师工作部、校工会负责人及部分学院党委书记担任评委。青年管理干部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经过10月份的初赛,在124名管理干部中,10名选手脱颖而出进入决赛。11月9日下午,10名选手围绕管理干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师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育教学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精彩的论述。经过激烈地角逐,共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胡志刚肯定了选手们的精湛表现,肯定了大赛的周密组织,并从政治站位、组织功底、实践本领三个方面总结了选手们参赛以来的收获。他指出,本次竞赛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青年管理干部在学习、积累、探索、创新中不断成长,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他希望管理干部们今后能够做到善于分析问题、善于用好理论
  • 2021-11-12
    金秋十月,稻浪翻滚,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感知中国”系列活动部署,加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我校国际教育学院于10月29日组织2021级全体留学生,赴学院实习实践基地------宁河柴火妞农场开展农耕文化实践探访活动,带领留学生们了解、体验传统的耕作模式,亲身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循环永续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国是传统的农耕大国,农耕文化、岁时节律是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泉源和基础。在金黄的稻浪中,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天外留学生们陶醉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同时又辨识了五谷,感受着四季更替,在天然的课堂中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摘玉米、抓河蟹、磨豆浆、烤地瓜等活动,让留学生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朴实节俭的传统农家生活,以及绿色农业、循环永续的耕作理念。期间还安排了制作芦苇茶席垫、玉米拼字及制作心形寿司等趣味活动,以新颖的形式真正地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在欢声笑语当中体验我国农业文化的精华与智慧。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小波表示,自己也是在农场上长大的,这次农耕文化体验活动让他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两国农耕文化间的差异,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国际教育学院
  • 2021-11-11
    11月4日,我校2022年度国家级项目申报座谈会在逸夫楼大江厅召开,校党委书记殷奇、校长陈法春、副校长余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科研处处长刘宏伟主持。殷奇首先祝贺2021年度新获批国家级项目的负责人,同时肯定了我校在国家级项目申报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对项目申报的参与单位和人员做出的贡献表示赞许。针对我校2022年度国家级项目申报工作,殷奇指出,各教学科研单位要做好广泛动员,提高本单位申报数量和质量;广大教师要积极参与申报,项目研究应围绕国家急需,与国家发展目标相契合,做到同频共振。陈法春在讲话中指出,本次座谈会的召开具有重要意义,九位项目负责人经验分享内容翔实、学术含量高。他强调指出,在2022年国家级项目申报中,学校应做好宣传推介,发挥榜样激励作用;科研处要分析申报数据,继续做好高水平项目培育;各教学科研单位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与指导,共同为高水平外国语大学建设做出努力。余江对我校2021年度国家级项目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2022年度国家级项目预申报工作即将启动,科研处和各教学科研单位要协同推进,深入调研,开拓思路,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切实发挥好组织与服务作用。会上,九位202
  • 2021-11-11
    武藏野大学孔子学院刘勇老师的云端教学武藏野大学孔子学院教师张冰梅与班级学员合影疫情期间的云端教学 一年之计在于春,而2020年东京的春天,却因为疫情而改变了。然而,疫情无情人有情,身处异国他乡的日本武藏野大学孔院人,却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志趣与豪情,谱写了一曲曲文明互鉴的动人篇章。2020年4月8日和5月29日,武藏野大学孔子学院分别开启针对本科生和社会学员的汉语网络教学,是日本疫情下最早开课的孔子学院;2020年7月,孔子学院杂志(第61期,中日双语)推出特辑“疫情下,在线教育加速发展”,对武藏野大学孔子学院“停课不停学,相遇在云端”中文教育做了专门报道;2021年2月17日,孔子学院学员发表在日本《周刊文春》上的听课感言更是让孔子学院汉语网络教学冲上日本雅虎国际新闻热搜。文章图文并茂,生动详细地介绍了武藏野大学孔子学院中文口译实践讲座。2021年春季讲座人数较上学期增长了四倍,网络教学平台更是吸引了国内北京、上海和广州在住的日本人慕名而来。该讲座不但继承和发扬了我校日语学院《中日翻译理论与实践》国家级精品网络共享课程的精华,而且还吸收和借鉴了日本当代颇具权威的日中翻译理论与实践名
  • 2021-11-11
    11月9日下午,我校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培训班在钟楼报告厅召开,校党委书记殷奇出席并讲话,培训班由校党委副书记胡志刚主持。 培训班邀请天津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民族宗教专门委员会原主任、分党组书记,市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王竞教授作专题辅导报告。讲座前举行了客座教授聘任仪式,殷奇为王竞颁发客座教授聘书。王竞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特点与召开的背景、党的民族工作的百年成就、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今后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任务、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思考六个方面,系统全面阐释了会议精神,为我校更好地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市委的部署要求,扎实做好学校民族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党委学生工作部、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室相关负责同志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进行交流发言。 殷奇指出,要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在我校高质量开展,一是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
  • 2021-11-10
    【获奖者科研概况】王铭玉,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俄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俄语语言文学、语言符号学、普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外语教学论、“一带一路”与语言政策、应急外语服务研究等。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会长、中央编译局国家高端智库核心团队成员、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天津市教学名师、俄罗斯普希金奖章获得者、俄罗斯“友谊与合作”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副主编、《外语学刊》主编,现任《语言与符号》《中译外研究》主编,国内10个外语刊物的编委、《中国社会科学》审稿专家;兼任全国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外文学会会长、京津冀MTI教育联盟联盟长、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义务教育俄语课标组组长、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俄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2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和兼职研究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等重要报纸刊物公开发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