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天外】中国社会科学网刊发我校国际关系学院李强教授文章《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路径思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01-29 阅读量:11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报》推出“2021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发展报告”,头版刊登《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员署名文章《发展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深入探讨如何才能创造出与我们的实践奇迹相匹配的学术理论成就,并策划了“面对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专家学者如何作答?”专题,围绕中国实践与中国理论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引发学界强烈共鸣。1月25日,“面对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专家学者如何作答?”(第二辑)刊发我校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教授文章《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路径思考》。文章指出,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强国,就必须在提升学术质量、创新话语体系和推动学术传播三个维度上努力提升中国的学术话语权。

全文转载如下:

面对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专家学者如何作答?(第二辑)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推出“2021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发展报告”,头版刊登《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员署名文章《发展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深入探讨如何才能创造出与我们的实践奇迹相匹配的学术理论成就。1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网策划了“面对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专家学者如何作答?”专题,围绕中国实践与中国理论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引发学界强烈共鸣。

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研究素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深刻把握这一时代潮流和历史机遇,努力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契机。

我们制作“面对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专家学者如何作答?”专题第二辑,期冀专家学者共同发力,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讨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设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和学术话语。

(特别声明:学者排序按照来稿先后顺序排列)

  丰子义:哲学要回应时代的呼唤

  韩庆祥:立足中国实践 构建中国理论

  卜宪群:历史自觉意识与历史担当精神

  郭 湛:面对时代和实践之问

  顾海良:深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重大课题研究

  李景源:树立大历史观:坚持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统一

  韩 震:建构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的必要性

  李 强: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路径思考

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路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尽管我国从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硬指标衡量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能力和水平等软指标方面并未构建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学术话语权。学术话语权是一国综合实力的体现,涵盖学术成果水平、学术理念创新和学术传播效果等核心要素。因此,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强国,就必须在提升学术质量、创新话语体系和推动学术传播三个维度上努力提升中国的学术话语权。

提升学术质量,提高话语实力。学术质量是提升学术话语权的关键。学术强国必须拥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才能全面彰显其综合实力。要提升学术质量,首先要重点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培养一批享有国际声望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发挥其学术代表作用,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其次,创建良性学术氛围,推动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研究必须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遵循兼收并蓄和包容互鉴的科研精神,严厉打击学术造假和学术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第三,恪守学术规范,严格遵循国际公认的学术标准,提升学术成果的国际认可度和接受度。

创新话语体系,坚定学术自信。学术创新也是提升学术话语权的关键。话语创新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中国特色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话语体系必须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始终坚定中国的学术自信;其二,努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既要借鉴国际通行话语,又要体现中国特色,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谦虚心态和“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与其他国家进行平等交流和友好沟通。学术创新的目的在于引领国际学术研究方向与研究热点,凝聚最广泛的国际共识,寻求国际合作的最大公约数,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

推动学术传播,掌握学术话语权。学术期刊建设是提升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理论创新得以推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国学术期刊建设应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积极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期刊通行标准提升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水平,创新学术评价体系,整体提升中国期刊水准;第二,主动引领议题设置,吸引国内外顶尖学者积极参与研究国际热点问题并发表高水平论文,提升中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第三,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也向中国讲好世界故事,还要向世界讲好世界故事。此外,推动学术传播要重视发挥新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辅助作用,以其灵活多变的优势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